案例類型:企業貨款詐騙/高價訂單調包
受害人身份:新北市中小企業主(化名:周先生)
追回金額:新台幣 320 萬元
處理時間:約 3 個月
2024 年初,周先生所經營的電子零件公司接到一筆來自「海外代理商」的高價訂單。對方自稱是新加坡一家知名電子設備公司的亞洲分銷合作夥伴,提供完整公司資料與進口報關證明,雙方透過多次商談後,簽訂正式訂單,約定出貨金額為新台幣 320 萬元。
在確認收款條件為「TT 預付 50%、出貨後付尾款」後,對方迅速完成首期付款,並提供詳細的收貨地址與進口流程資料。周先生安排公司出貨,透過海運將貨品送往對方指定的香港倉庫。整個流程看似順利,直到尾款收款期限到期,對方突然失聯,電話無人接聽、電子郵件未讀未回,LINE 與 WhatsApp 聯絡帳號亦遭封鎖。
焦急之下,周先生派人實地前往香港地址查訪,卻發現該地址是一間早已人去樓空的虛擬辦公室,並非真正的收貨倉庫。而聯絡人的公司資料,雖然在新加坡商業登記處查得到,卻早已註銷。
初步判斷為典型的「高價訂單調包詐騙」:詐騙集團利用真實公司資料搭建信任框架,以部分付款博取信任,待廠商出貨後再迅速斷聯,捲貨潛逃。
在無法自行追回損失的情況下,周先生透過業界朋友介紹,聯繫我們的跨國法律支援團隊。我們立即著手調查以下幾點:
假代理商提供的商業資料與付款賬戶是否具備實體聯繫關係
出貨流程中的報關與物流是否留有真實身份線索
收款銀行及中轉銀行的所在地、監管機構是否可合作調查
透過客戶提供的電子郵件、付款水單與報關資料,我們發現:
對方所使用的付款帳戶並非原聲稱公司所屬,而是第三地區的個人名義帳戶。
該收款帳戶在台灣某家金融機構設有臨時分支資料。
出貨倉庫雖無實體,但接貨紀錄顯示由一間物流公司代收,我們進一步取得簽收人影像與收貨地址。
在掌握關鍵證據後,我們透過律師函聯繫銀行,請求凍結尚在清算中的尾款餘額,並啟動跨境追查程序。我們同時與香港合作律所協調,針對該假代理商在地設立虛擬地址的代理公司提告,並向其業主追討連帶責任。
此外,我們與物流公司接洽,要求提供簽收影像與訂單記錄,作為訴訟證據之一。經過兩週的來回交涉,對方意識到我們掌握的證據明確,最終選擇配合交出相關貨品的下游買家資訊。
在證據充足下,我們與下游貨品經銷商達成調解協議,對方承認因未盡查證義務,協助處理貨物並提供賠償方案,並最終同意支付等值新台幣 320 萬元的貨款補償。
整個過程耗時約 3 個月,成功避免周先生企業承擔巨額虧損,同時透過法律途徑揭露詐騙集團的運作模式。
這類「調包型商業詐騙」常見於出口企業,尤其在跨境交易中,詐騙方會利用語言、地域、法律制度差異來降低被發現與追訴的風險。我們提醒所有企業,面對海外訂單時應謹慎:
驗證對方公司在當地登記資訊與實際經營情況是否相符
使用正規第三方付款平台或信託支付機制
出貨前進行風險評估與收款擔保協議設定
若不幸遭遇詐騙,務必盡快保存證據並聯繫專業法律團隊,把握黃金時間止損與追責。我們致力於為每位客戶提供跨境法律支援與資金保護服務,捍衛企業正當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