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詳情

國際反欺诈組織 2025-05-22

投資理財顧問身份造假,追回 170 萬港幣

案例類型:虛假金融顧問投資詐騙

受害人身份:香港中層主管(化名:張女士)

追回金額:港幣 1.700.000 元

處理時間:約 3.5 個月

理財建議背後,竟是精心設計的騙局

張女士是香港一間國際企業的中層主管,過去一直有進行穩健投資的習慣。2023 年底,她在 LinkedIn 上收到一位自稱「資深財富管理顧問」的邀請,對方聲稱服務於一間在新加坡與香港均有辦公室的私人銀行,擁有多年為高資產人士規劃資產的經驗。

這位「顧問」言談專業,常分享全球市場動態與投資觀點,甚至能即時提供 Bloomberg、彭博等財經平台的截圖與報告摘要,讓張女士深信其專業背景。

在三週的互動後,對方提議一項「結構型債券基金」產品,承諾年回報 8% 至 12%,並由「機構保本」。對方亦出示一份看似真實的風險聲明文件與投資協議書,並要求張女士將投資金額分三次匯款至「香港指定結算帳戶」。

張女士共投入 170 萬港幣。然而,當她要求查看收益報表與提款程序時,對方開始推託,聲稱「需完成完整投資周期後才可查詢」,接著便人間蒸發,社交帳號與電話全部失聯。

緊急求助,啟動跨境調查程序

發現異狀後,張女士立刻報警並透過朋友介紹聯繫我們的跨境金融詐騙法律支援團隊。透過她提供的轉帳憑證、協議書與對話記錄,我們立即展開以下幾個方向的分析與調查:

身分查證:所謂「私人銀行顧問」並無任何證券從業或金融機構登記記錄,頭像照片亦為網路抓圖

匯款帳戶調查:收款帳戶雖屬香港銀行,但為一家新設立的空殼公司所開,無實質營運紀錄

通訊紀錄分析:對話風格與用語結構,疑為東南亞詐騙團隊常見模式,具備腳本特徵

我們同步聯繫香港金管局(HKMA)與證監會(SFC),取得受害人報案登記號碼後,發函要求銀行配合凍結仍在帳戶中的資金。

關鍵突破與法律行動

經內部鑑識團隊分析與律師團介入協商,我們發現:

張女士的第一筆與第二筆款項尚未轉出,仍在該公司帳戶中

第三筆金額已轉往一個位於新加坡的數位銀行帳戶,可能已進一步洗錢

與假顧問聯繫的電話號碼實為 VoIP 虛擬電話,來源來自馬來西亞

基於掌握的資金流向與身分偽造事證,我們正式啟動跨境法律程序,並由律師團隊代表受害人與香港當地銀行進行對話與資金凍結程序。銀行同意在特定條件下返還合法資金。

成功追回大部分資金,受害者重拾信心

最終,經過約 3.5 個月的調查與法律交涉,我們成功協助張女士追回第一與第二筆匯出的資金,總計港幣 1.700.000 元,佔其整體損失的 100%。雖第三筆資金流向海外後難以追回,但我們已透過當地律師正式備案與申訴,避免更多人受害。

我們同時協助張女士加強數位安全意識,並提供一對一的理財顧問辨識技巧,讓她未來能更有信心面對金融市場的資訊與機會。

想要與律師交談嗎?

即使您不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我們也很樂意聽取您的擔憂。
沒有推銷,沒有附加條件。